2021/11/15 17:27

最近觉得代码无聊至极,一行都不想写,因此就开始推夏天刚买的「ATRI -My Dear Moments-」。 昨天刚刚完成全部剧情流程,据此有感而发,六千多废话信手拈来——希望写论文也可以这么利索——或许我应该去做文学硕士。又闲来无事弄了一个个人公众号写东西——之前的个人页面太“程序员化”了——索性就把它作为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:「ATRI -My Dear Moments-」这部作品在我的角度完全值得起这种地位。 文字内有部分概念化的剧透内容,故在参看这部文字废料之前,我建议您先去体验一遍「ATRI -My Dear Moments-」,它绝对值得起它2200日元(Steam国区貌似是70元左右)的票价。

1

在刚接触这部作品不久的时候,我断定它是一个传统日式的物哀-侘寂式的作品:它最初向我们呈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框架:她将在45天后去世,而剧情中的男主人公(通常我们会将我们自身代入其中,感谢作者未给男主人公配备CV),和她成为了恋人。而物哀与侘寂正是由“无常感”和随之而来的“无力感”所带有的悲剧式核心生发出的两个审美经验。光看题目就已经有了这种印象,同时在作品的细节传达中可以感受到经典的“夏が終わった”这样的表现:恋人将在8月31日分别,而8月31日是大致意义上的夏日的终结,而夏日之终结,在现代发源于日本审美观念的ACGN语境下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:幸福的时光似夏日的烟火,在终点处绽放的绚烂,以及夏日结束后的怀念、彷徨后无所适从;作品中大量出现了类似于“烟花/泪水绽放,然后消失”的表达,而这种表达契合了物哀的审美趣味。作品中也直接表现了侘寂:女主人公——人工智能JKアトリ在逐步流失生命力,也就是所谓“劣化”。在直观地感受这种劣化中,在看着アトリ宁静地直面自己的终焉的时候,我们也不禁唏嘘而潸然泪下,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。其次,包括True Ending在内的三个结局均没有非常圆满的“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”式的结局,这样的结果可能确乎符合侘寂之美学趣味。它在Bad Ending将上述的无力、虚无感体现得相当出色:“3天后,アトリ的机能停止了”——仅需一句话,那种无力与悲伤就会化作温和又异常锋利的刀刃,使得观众想要哭泣,却又只能唏嘘叹气。

但正如Bad Ending所表现的那样,原初的物哀美学并没有超越虚无主义这一陷阱,对于无常感的无力仍是其主基调。那么这部作品真的只是如此吗?这部作品真的要体现一个无力而绝望的故事吗?

直到完整地体验了一遍这部作品之后,我发现「ATRI」在这种无常感之外又添加了些许积极而超越的内容。Happy Ending和True Ending是连贯的故事,在真结局中主人公通过“意识上传”技术(这样的技术我相当向往),唤醒了信息中沉眠的アトリ,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又一次相见——跨越了时空,跨越了存在形式。这样的故事已经足够令人喜极而泣了,但作者明显不满意于这样的大团圆式结局——它太平淡了——因此他在此之前交代了前提:男主人公过完了一生,为消亡中的人类开发了大量的科学技术,某种程度上履行了与アトリ“拯救人类”的约定,而アトリ所沉眠的“伊甸”将在一天后沉没——作者交代这一天在アトリ的世界可能长如60年,当然我们也可以幻想他们将意识转移至了别处,永远地相伴下去。而在此之前埋下的“剩下一天留给未来”的伏笔在此获得了生命:夏天还有一天就要结束,而在这一天中,他们与夏日共同走向了永恒。

2

因此在收获了大量情感上的充盈之后,我才感受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是对虚无主义近乎反叛性的对抗:这种对抗不是鸵鸟式回退到思索前的,而是超越的,是乐观的,或者说是存在主义的。作品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对于这样思想的态度,アトリ以她的价值批评了持这样思想和行为的男主人公,或者说作者借アトリ表述了对于虚无主义的否定态度,但这还不够。这个故事从背景来看,人类在末世下积极寻找对策,接受残酷的现实,而勇于开拓未来的生活;而从细微来看是一群不幸的人们(包括アトリ和男主人公)互相拯救,通过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,达成对不幸过去的解脱,获得走向未来的信念:即使没有未来,也要保留着挣扎的态度与力量;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上来看,这种希望抑或救赎,在作品中体现为“电力与光”——在末世大停电的背景下,光就代表着希望——主人公们先点亮了学校,再点亮了村落,最后——在数十年之后将希望和未来传播到全人类。アトリ在作品中(此时在剧情发展中,アトリ假装成为了绝对理性的“机器人”)说道:“滅びを受け入り、ただ死にゆくまでの時間をなだらかにするだけの行為がですか(真的有能够只是安抚走向灭亡之时间的行为吗?/或译作:接受灭亡,坐以待毙就是解脱吗?)。楽園とは墓場と同じ意味の言葉でしょうか(乐园和墓地是同义词吗?)。残された時間があるのから、最後の時まであがきつづけるべきです(如果还有时间,就应当挣扎到最后。)。終わりがあるから何もしないというのであれば、ヒトの一生にも意味はなくなります、今すぐ死んだ方がコストが安くつくということになりますが(如果因为知道存在着终结就什么都不去做,那么人的一生就没有意义,直接死掉反而开销更小。)。”作者借アトリ,此时是绝对理性的代表,承认了虚无主义的存在,而后点破了超越它的关键:去做事,去挣扎,然后感受到意义。而光是这种拯救过去、迈向未来的过程,就可以生发出许多意义——就算不是客观的,也必定存在着——或许是纯粹感性的意义:我们“拯救”自己,有可能只是行了“行为艺术”感动自己——但这还不够吗?我们为了自行编织的意义而行动,而这种行动满足了我们的意义,我们据此获得着幸福,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由,我们因而为人。这是浪漫主义,是人道主义,是存在主义。这种高层次的、存在的自由使得现世的生活有了真理的意义:无所谓虚无主义不虚无主义,我们好像未思索者一样竭力生存,而在对生存的捍卫中,我们获得了崇高,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,在这种层面下,虚无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,因而作者在作品中写道“幸福就是未来”,抑或“幸福就是生活下去”,这可能就是作者想借这部作品传达的对虚无主义的对抗和超越。

既然作品想要传达这样的思想内核,那么为什么不抛弃掉本居宣长的形式,而是一定要坚持一个略带悲剧的框架呢?有很多朋友都希望,都幻想甚至动手创作了一个更为完满的结局替代,譬如男主努力攻坚,克服了アトリ的寿命问题,随后唤醒アトリ,共同走向未来(类似于A岛中发表的短篇小说《她的爱已烧录进了电路板》)。事实上悲剧色彩是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传达其内核的核心原因,正是这种悲剧式的经历,才给了男主人公以超越过去的勇气与对未来的希望,而这样的演出对于现世的我们来讲是一种生动而深刻的范例,作品亲自示范了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、如何克服虚无的无力,这样,它给了屏幕前的我们以意义的启发,以自由的启发,从而生发出磅礴的存在主义的力量。也就是说,这部作品以物哀侘寂的外壳超越了物哀侘寂的内核。

3

过多的感性学上的讨论只会戕害这部优秀作品之灿烂的艺术生命,而我只想更多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,所以我们来谈谈其它的。

或许由社恐的原因,我一直很喜欢独立思考(大概),所以想得比较多(大概),而又不怎么喜欢好好读书(真的),所以我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陷入到了虚无主义的折磨中,在那时,面向大众的传统意义上的基于简单情绪的“正能量”被我完全屏蔽(虽然我认为这件事还相当值得称道):在今年的生日,我写下了这样的记录:

今天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23年。

按寿命为80岁来计,我已度过生命历程中的四分之一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己对于“死亡”与“意识消失”的恐惧逐渐加深。死亡不仅仅意味着再也没有办法感受这美丽的世界,作为意识之载体的骨血之消亡还意味着意识的彻底消散,而这又意味着记忆、想象力与创造力、个人特质、牵绊与思念,还有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丝一毫之控制力的全部陨灭。虽然我极力试图说服自己“意识不灭”,极力试图信仰着自由意志主义,但我受过良好的现代科学教育,而目前为止的发现与唯物主义的观点令人绝望,又难以动摇。

因此我虽然被理性驱使着相信唯物辩证法,但我迫切期望着“意识不灭”的成立或者“彼岸”的发现,我也无数次地幻想着自身变为了全知全能、永生不灭的神明,我也喜欢写作幻想中的神话,把自己代入其中——这或许是一种自私而怯懦的逃避,但鉴于死亡与意识的消灭是单个人类个体的否定与最大厄运,那我们就不如用幻想的胜利来与其抗衡,至少还可以麻痹自己,来将目光放在短暂的生活之中。

我们的意识从虚无中来,但终究也要回归虚无,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如果不能留下什么值得记住的印记,未免过于可怜。但我们所谓值得铭记的印记,无论是艺术作品抑或学术成果,均是依赖于人类文明的存在,而人类文明在宇宙时空的尺度来看,渺小到令人心碎。

时间与空间的广大,令人窒息。

意识与生命的短暂,令人绝望。

在我欣赏到壮美的交响乐、看到精巧的美术作品或者在生活中感受到心满意足之时,这种对于虚无的感受也会愈发严重——渺小的人类创造了如此绚烂的文明,那么当我逝去、当我们逝去、人类文明变为废墟的时候,这些灿烂的文化又将由谁来铭记和感受,抑或又终将湮灭在宇宙的黑暗与虚无之中。

如果不能永生不灭,也无法留下什么值得整个时空铭记的历史,那不如成为偏安一隅、苟且偷生者,拒绝思考什么生命、文明与时间好了。